人的需求
七情六欲
各方观点 | 七情 |
---|---|
《礼记》 | 喜、怒、哀、惧、爱、恶、欲 |
儒家 | 喜、怒、哀、惧、爱、恶、欲 |
佛教 | 喜、怒、忧、惧、爱、憎、欲 |
医家 | 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 |
《礼记·礼运》:“何谓人情?喜、怒、哀、惧、爱、恶、欲,七者弗学而能。”
《三字经》:“曰喜怒,曰哀惧。爱恶欲,七情具。”
中医理论中,七情指“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”七种情志,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,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、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,令人深思的是,中医学不把“欲”列入七情之中。
各方观点 | 六欲 |
---|---|
《吕氏春秋》 | 生、死、耳、目、口、鼻所生的欲望 |
佛教 | 色欲、形貌欲、威仪姿态欲、言语声音欲、细滑欲、人相欲 |
其他说法 | 求生欲、求知欲、表达欲、表现欲、舒适欲、情欲 |
《吕氏春秋·贵生》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:“所谓全生者,六欲皆得其宜者。”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:“六欲,生、死、耳、目、口、鼻也。”后人将六欲概括为:见欲(视觉)、听欲(听觉)、香欲(嗅觉)、味欲(味觉)、触欲(触觉)、意欲。
《大智度论》认为六欲是指色欲、形貌欲、威仪姿态欲、言语音声欲、细滑欲、人相欲,基本上把“六欲”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,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“情欲”。
马斯洛需求分析
1.人要生存,他的需要能够影响他的行为。只有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,满足了的需要不能充当激励工具。
2.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,从基本的(如食物和住房)到复杂的(如自我实现)。
3.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,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,如此逐级上升,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。
根据五个需求层次,可以划分出五个消费者市场:
1. 生理需求→满足最低需求层次的市场,消费者只要求产品具有一般功能即可
2.安全需求→满足对“安全”有要求的市场,消费者关注产品对身体的影响
3. 社交需求→满足对“交际”有要求的市场,消费者关注产品是否有助提高自己的交际形象
4. 尊重需求→满足对产品有与众不同要求的市场,消费者关注产品的象征意义
5. 自我实现→满足对产品有自己判断标准的市场,消费者拥有自己固定的品牌 需求层次越高,消费者就越不容易被满足。
经济学上,“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≌消费者获得的满意度”,也就是说,同样的洗衣粉,满足消费者需求层次越高,消费者能接受的产品定价也越高。市场的竞争,总是越低端越激烈,价格竞争显然是将“需求层次”降到最低,消费者感觉不到其他层次的“满意”,愿意支付的价格当然也低。